Search

[靜觀育兒:別忘了當初]

孩子長大,所會的愈多,漸漸忘記了當初之所以能抬頭、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靜觀育兒:別忘了當初]

孩子長大,所會的愈多,漸漸忘記了當初之所以能抬頭、反身、坐著、爬行、站立、走路、跳躍、奔跑;牙牙學語時,由單字發音、雙音節詞、短句、完整句子、富邏輯的段落話語、日常對話、角色扮演說故事⋯⋯

都是經過自己反覆的練習、失敗、再練習、再嘗試的過程(Trial and Error)。今日我們對每一項所識的也許已「習以為常」,繼而「嗤之以鼻」,甚至「嬉笑嘲諷」身邊不會的人。

然而,當我靜觀著小兒子的成長,不禁教我再憶起自己成長的歷程,從來都不是一步登天就會所有事情。

今日難得單對單、靜靜的陪著老三遊公園,見到他仍然小心翼翼地使用難度「不高」的遊樂設施,有時還會哭鬧著「我不行呀!」「我做不到呀!」「我驚呀!」我才意識到自己忽略了這個小小孩很久很久,也許習慣了兩個哥哥的「能幹」,他們已經活潑好動地做到很多近乎成人的一切,卻忘了老三只是個兩歲半小嬰孩,總不能因為兩個哥哥的超越而忘了仍在努力不懈的老三。所以在遊公園的一個小時內,我只是靜觀孩子的活動,覺察到他對環境的好奇,覺察到他想挑戰高難度的設施,感受到他不能時的挫敗感,接受他倚賴媽媽的需要。只要不加批判地觀察、留意,適時的提醒和協助,孩子已經很滿足地按著自己的能力和時間表前進了很多,哪怕那段時間裡他都只是做到平時能做到的。(我好像運用了mindfulness的概念🙈)

同樣的情況也發生於昨日教大哥做功課的時候,他一邊做功課,一邊不時自我批評:「我覺得自己無進步過」、「我唔認為自己中文很好」、「我都唔識呀」。我先沒有回應他的自我批評,倒是覺察到他對文字的無力感,也感覺到他很怕錯,很怕失敗,所以花了兩三分鐘也未能從兩三句的段落內找到關鍵字詞,寧願花時間眈天望地,或是玩弄手上的鉛筆。如果急躁的家長大多數已一掌巴在他頭上,然後怒氣沖沖地要他再讀文章或直接提供答案。但基於這個覺察,我又回憶起自己小學時學數學都有相同情況,便跟孩子分享小時候學數學的事,然後請孩子幫忙計算。

媽媽:大哥讀上小一幾耐啦?
大哥:(數手指,9-10-11-12-1-2月)6個月
媽媽:我由小三開始數學已成日唔合格,直至中三先可以合格,仲要考全班第七,你計算一下我用幾多時間先進步到?
大哥:⋯⋯我計唔到⋯⋯
媽媽:6年呀!請問你上小學才6個月,點同媽媽比呀?
大哥:係喔!6個月對6年呀😆
媽媽:你知唔知學咩都好,都係要不停錯不停試先能夠進步。媽媽用6年時間不停錯不停唔合格先做得到,就好似你那個朋友仔,她跟媽咪學普通話時,你知唔知她點解學得咁好呀?
大哥🧐
媽媽:她好在臉皮厚、唔知醜、唔怕錯!
大哥😮
媽媽:真啊!她講普通話,十句錯五句,十字錯五字,但勝在她臉皮厚、唔知醜、唔怕錯,不停講不停試,又唔怕你媽咪糾正她,所以她係那班學生中學得最快最好的一個。所以你怕錯,永遠都學得慢,少進步囉!
接下來,大哥還跟我辯論了一番—到底他需不需要學普通話,但這又是另一議題了。

當我們成人總是抱著「點解你咁都唔識」的態度的話,其實我們都忘記了當初自己都經歷過反覆的練習、失敗、再練習、再嘗試的過程(Trial and Error),也許有些人真是快一點,但人無完人,天下間哪有面面俱圓不經苦學就會的智者。所以當我們願意靜觀、覺察、回想,也許就能發現孩子的難點在哪裡,我們未必知道怎樣幫孩子克服困難,但起碼不加批判地,接受孩子的「暫時不行」,相信孩子已經能按著自己的能力和時間表前進了很多,哪怕你仍未「見到」躍進。因為我們的同理、接納,如當初爸爸對我學習上的包容,才是給孩子學習上最大的正能量💕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蝸牛媽媽主張不功利、不急躁、不揠苗助長的慢教育,定時分享慢吞吞的育兒心得,也歡迎同路人交流互相砥礪!
View all posts